找到相关内容60篇,用时1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被鬼迷念地藏经救了她的命

    不是很信佛.她将信将疑地说:真的行吗?我说:与其你现在胡思乱想,还不如好好念经,求菩萨还更有意义些.她一想也对.于是我们先给菩萨上香求愿,然后就开始一起念地藏经.在念经的过程中念到第七左右时,她跟我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1283484412.html
  • 《金剛經》主題研究(上)

    。」(第三、大乘正宗分)  「如來所說身相。即非身相。」(《金剛經》「第五、如理實見分」)。  「如來所說法。皆不可取。不可說。非法非非法。」(第七、無得無說分)  「是福德,即非福德性;是故如...第一種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所譯的《金剛經》又稱《金剛般若經》或曰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。  全經連圈與字約六千七百多字(金陵本)。六千七百多字左右的《金剛經》三十二中類似這樣先肯定,再否定,最後再否定...

    田光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81239150.html
  • 关于华严宗有无实修观法之我见

      由此可见这种修行实践是要有很高的“止”的功夫为基础的。同时也说明后来的禅宗是受此影响的,如果说这不是修行的话,那么后来的禅宗也无修法呢?   第三品至第七以文殊菩萨为主角,叙述菩萨修行总体框架和...原始佛教时期,观“四谛”是主要的修行解脱方法之一。  第七品净行品详细叙述从在家到出家修行的各个方面和环节,要求把自我约束的“奉戒”和施惠他人的“行愿”贯彻到一言一行、一事一法中去。此在中国佛教史上...

    道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92150604.html
  • 戒杀放生的实践与疑问的探讨

    念佛一途了。   2、办丧事或祭拜祖先时,杀畜生祭拜乃是自古就有的礼仪,因何有罪?   答:请看后面所举经文及故事,道理自然明白:   1、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第七中,地藏菩萨告诉我们:人...“不杀生”,也是道教的重要戒律之一,凡属正统道教神庙,皆应奉行不误,若违反者,可视为不遵教规之犯戒行为,岂能无罪?   2、杀生祭神之非,佛经上屡有告诫,略摘如下:   《法句譬喻经·仁慈》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21553827.html
  • 提婆及印度诸中观论师

    于见,也不偏于行。他的理论贯穿在实践中,使得他的理论显得很突出。据说,他在背诵他的著作《菩提行经》第七《般若波罗蜜多品》中“心不住外相,而得无缘寂灭”时,人们只能听到声音,而不见他的身影。   ...三论宗曾根据《百论》破空中“取相故缚”总结出提婆的观点。空宗认为一切都是自性空,为什么还破呢?是因为众生以分别心“取相”。所以破想,就是破除心理上想象的东西,以及这种想象能力。婆薮开士,还曾用比喻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81861908.html
  • 佛学新讲禅风重振——试评星云大师《〈六祖坛经〉讲话》

    心为万事之主,任何修行,重在明心耳!”(第4册第890页)《(六祖坛经)·决疑品》说:“佛向性中作,莫向身外求。自性迷即是众生,自性觉即是佛。”(第2册第228页)星云大师在第七《机缘》的问题讲解...但归结起来,主要有四种版本系统,它们是敦煌法海本、惠昕本、契嵩本和宗宝本。星云大师这部《{六祖坛经)讲话》一共四册,以明代以来通行的宗宝本为准,分十逐字逐句讲解经文。每当中,除详刊经文外,还列出名...

    彭 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24264654.html
  • 法华经的譬喻文学

    晶):3药草喻(第五晶):4化成喻(第七):5衣珠喻(第八):6少父老子喻(第十五):7良医留药喻(第十六)。此七喻几乎每一个都被广泛的流传和引用了。道宣律师在其所作的《妙法莲华经弘传叙》中...卷二十八的《法华经》,不过六万余字,以恒河沙为喻者,就有六十四处之多,平均每卷合九处余,每合约二处半。使用频率之多,可见一斑。不仅如此,其所涵盖的范围也是很广的,经中有以恒河沙喻劫数者;有喻菩萨众...

    宏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92766740.html
  • 阿毗达摩俱舍论

    乃至四果,四向等。第七,分别智,说净法的亲因,相当于道谛的一部分,有五十六颂先说十智的不同及其诸门分别,次说智所成就的功德等。第八,分别定,说净法的疏缘,相当于道谛的另一部分,有四十三颂。先说四...有部学说"以四谛为纲"的传统精神。全论分为八,开头两总论。第一,分别界,说四谛法的自体,有四十八颂。其中除去带有序分性质的三个颂而外,全颂总标有无漏法后,即以蕴、处、界三类范畴统摄诸法,详解其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75069164.html
  • 重庆华岩寺弘法讲经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(四)

    有情,广发菩提心,广行菩萨道,累积福德智慧资粮,为利众生,我愿成佛。如此来听经学习。 第七《利益存亡品第七》 此品属度生之缘,我们要好好珍惜人身,用宝贵的人身来种善缘。种善缘的方式...品第九》 第六如来赞叹品第六>,第七利益存亡品第七> ,第八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> 说的是度化之缘。 第九《称佛名号品第九》是最难的一。 第九称佛名号品第九>,第十较量布施...

    重庆华岩寺

    |重庆华岩寺弘法讲经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(四)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8/08/03213528405.html
  • 因明的起源及其发展(二)

    ,台湾明性法师也给译了一次,是全本。全书的第一第七是谈所知,第八到第十一是能知。第一分析境,说境就是“心所明了”,境有两类,就是自相、共相,然后讨论了其他说法。第二分析心,因为要认识境就...到底是不是所诠,接着说所诠应该是指“名所了知”,能诠是指“能了知义之名”。第六是正面论述事物、概念、判断之间的关系。第七是反面讨论事物、概念、判断之间的关系。第八是对于相的讨论,说明理性认识有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2061138383.html